由于一種新型超導磁體的出現(xiàn),聚變能更接近現(xiàn)實了。日前,美國聯(lián)邦聚變系統(tǒng)(CFS)公司在線上新聞發(fā)布會上公布了這一長2米、寬1米的D型電磁鐵,并表示它產生的磁場大約是地球自然磁場的50萬倍,是任何類似超導磁鐵強度的2倍。研究人員表示,新磁體技術或能使他們在2025年前建造一個小型的聚變發(fā)電廠原型。不過,在此之前,他們還必須克服多種其他技術挑戰(zhàn)。
2018年,CFS從麻省理工學院孵化,致力于開發(fā)由特殊高溫超導材料制成的磁體,這種材料可以產生強度是傳統(tǒng)超導磁體兩倍的磁場。
聚變反應堆或托卡馬克,旨在捕獲氘和氚(氫的重同位素)的原子核聚變產生氦和高能中子時釋放的能量。為了實現(xiàn)這一點,托卡馬克依靠強磁場在圓環(huán)形真空室內捕獲和擠壓超高溫電離氣體或等離子體。
不過,研究人員還沒有建造一個產能比耗能更多的托卡馬克,而且他們一直認為反應堆要很大才能實現(xiàn)“收支”平衡。例如,正在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,就有一個高11米、寬19米的真空室。
但CFS研究人員表示,有了高磁場的磁鐵,托卡馬克就可以大大縮小,因此會更便宜,也更容易建造。他們使用由高溫超導體稀土鋇銅氧化物組成的線圈制造所需的磁鐵,而不是鈮錫等普通超導金屬。當超導體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,只要電流和磁場不太大,超導體就可以無電阻地傳輸電流。
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體物理學家和工程師Brian LaBombard說,主要的挑戰(zhàn)是設計一種磁體,它能承受磁場本身對載流線圈產生的巨大機械應力。
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給氣球加壓。”他說。普通的超導體可以被設計成堅固耐用的線圈,但高溫超導體是由一種相對脆弱的磁帶制成的。因此,CFS研究人員想出了一種設計,在較強的金屬層之間夾薄磁帶。
在最近的測試中,新磁鐵產生了20特斯拉的磁場,持續(xù)了約5小時。CFS研究人員表示,他們可以無限期地維持這個磁場。該公司表示,有了新磁鐵,它們已經準備好向下一個目標進發(fā):開發(fā)一個名為SPARC的原型反應堆,就像ITER一樣。
然而,一個磁鐵本身并不能構成托卡馬克。去年,一份報告指出,要在2040年前實現(xiàn)聚變發(fā)電廠原型,該領域還必須克服許多其他技術挑戰(zhàn)。這包括能夠直面等離子體的熱量和中子轟擊的材料,以及從真空室排出熱氦的更好方案。